翻页   夜间
百胜小说网 > 回到过去做家主赵少苦周小梅 > 第261章 代食品
 
粮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了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天大地大,没有自己的肚子大,吃饱肚子是第一位的。

苏联的欠债可以缓一缓麽,也可以找其他国家进口有点粮食。

要是这个时代的领导还是关心农民的,为了农民的肚子,新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回进口粮食。我国一直都是一个农业超级大国,居然想其他国家进口粮食,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

在粮食有限的情况下来,各地创造出的“粮食食用增量法”五花八门

“先进烧饭法”或“粮食食用增量法”最先是由地方政府创造的。1959年5月,辽宁省黑山县卫星公社三台子管理区副业生产队创造出将“玉米先蒸、后磨、再煮”的“玉米食用增量法”。

报道称,食用了用增量法制作的玉米面后,“群众红光满面,生产劲头十足”。

上海市川沙县推出旨在提高“出饭率”的“先进烧饭法”,将原先粳米一斤的“出饭率”,从2斤提高到2斤8两。

河南省创造出更具科学术语规范性的“粮食食用增量法”一词。具体操作程序是,将原粮煮到六七分熟后,从汤水中捞出,再用水磨将原粮磨成糊状,把酵母放在面糊中,发酵后送入蒸笼蒸熟。其结果是,用传统方法蒸馍,1斤面只能蒸出1斤馍,最多只能蒸出2斤,采用增量法后,1斤面可蒸出5斤馍。河南同志兴奋地将这种馍命名为“跃进馍”,他们甚至创作了一首歌谣,表达对“跃进馍”的喜爱:

“跃进馍真正好,

既顶饥又顶饱,

节约粮食营养多,

利国利民好处多。“[1]

川沙县和河南省的经验分别代表了以食米为主的南方和以食面为主的北方的两种不同的节粮方式。继而,层出不穷的增量法纷纷问世,也都贴上了“营养多、易消化”的宣传标签。其中有:

北京市密云县的“烫面”、“双蒸”、“水磨”做饭法;

辽宁省抚顺市的“油水混合”的“食油食用增量法”,其工艺特点是,“用土超声波使油水乳化”;

湖南省的“一炒、一泡、一蒸做饭法”;

四川省邛崃县、莆江县的“火米(蒸谷子)增量法”、“三开一煮法”;

武汉市的“蒸米做饭法”;

重庆市的“冷水发饭法”;

兰州市的“水发面蒸馍法”;

西安市的“纯面增量法”、和“碗蒸馍增量法”;

河南省鲁山县的“煮后干磨烫面增量法”;

上面都是利用有限的的粮食来做出更多的饭,这是都是治标不治本,粮食就是那多,变来变去还是那么多粮食,又不能多变出一粒粮食,所以关键还是想办法来增加粮食,应该说增加可以塞饱肚子的东西,是不是粮食就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肚子有东西消化,可以让自己坚持活下去,至于有没有营养,那些都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活下去是现在要考虑的问题。

大家想到的办法是“低标准”和“瓜菜代”相结合的方针,谷地区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的工作已经广泛地开展起来。目前秋去冬来,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已经收获完毕,秆叶即将干枯,树叶已经开始或者即将枯黄下落。各地必须更大规模地动员群众,抓时机,抢时间,迅速地把那些可以制成代食品的树叶、草叶和野生植物尽可能采集起来(做叶蛋白的要随采集随加工),把那些可以制成代食品的秸秆和植物极尽可能地保存起来,不要都烧掉;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制成各种代食品。

要一把手挂帅,全面动员,全民动手;以食堂为主,工厂为辅;土法为主,洋法为辅。各级单位应当切实加强对这一运动的领导。

地方各级机构也应当仿照中央的办法,结合具体情况,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对这一运动的具体指导。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的群众运动应当包括以下五条战线:

一是农村人民公社的食堂;

二是城市机关、工厂、学校和街道的食堂;

三是城乡的饭馆和旅馆;

四是城乡的有关工厂作坊,包括粮食加工厂、食品厂、屠宰场、造纸厂、酿造厂、制药厂、农产品综合利用厂、某些化学工厂和大大小小的酱园、粉坊、豆腐坊等;

五是林区和渔场。

在这五条战线中,主要是发动城乡大小食堂,土法为主,自己动手,自做自吃。代食品的采集和制造,应当成为每个食堂的一项经常工作。

同时,各地有关部门应当立即筹划在林区、渔场、草原、热带区、亚热带区,有重点地建立若干机械化、半机械化或土法的工厂,在粮食加工、食品、酿造、制糖、榨油、造纸、制药等工厂中建立专门车间,发展叶蛋白、人造肉精等代食品和饲料的生产。

这些工厂和专门车间的产品应当由国家粮食、商业部门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起来,供应灾区和市场的需要。在上述所有各个方面都要做好思想工作,大鼓干劲,把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动员起来,开展轰轰烈烈而又扎扎实实的大办代食品的群众运动。

于是,少苦回来的时候,正好赶上一场轰轰烈烈的粮食大会战呢,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大会战,各级单位哪有敢忽视的,张大妈没事的也在动员街道那些人去江边去寻找一些能利用的上的植物,拿回来交给区里的食品厂换粮食呢。

这种大会战,就是把一些可以能吃的,比如说树叶,野菜,野花,还有一些植物的杆子之类,只要在理论上可以吃,利用现代化的机器,全部打碎,还原成基本的单位,氮磷钾之内,人体可以消化吸收,来制造食物。

按照这个理论,植物界九成以上的东西都是可以吃的,就看你的消化能力啦。年轻的可能还好点,可是年老的和孩子,对于他们的胃,那真的是巨大的考验了。

剩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城里人的供给基本就是代食品和粗粮五五开,以前的玉米和红薯,现在就划到细粮的范畴了,大米和白面,已经消失了,就是市领导干部,也很少可以到大米和白面了。

至于肉类和鸡蛋,大家都别指望了,一个厅级干部,一个月都分不到半斤鸡蛋,那些省级干部,一个月勉强一斤鸡蛋,肉类供应,一个月两三斤肉的样子,他们也不能保重百分百的细粮,期待的大米和白面,不到五成,剩下的五成也就是红薯玉米之类的粗粮,这种粗粮,对于普通市民来说,那是想买都买不到的细粮。

南都市都成立好几家食品工厂,西城区就有一家,鼓励大家把去江边和山上捡一些植物回来,然后交到食品厂去换代食品。

为了粮食,地方的保护主义出现了,西城和南城的地方干部,基本都是自己顾自己的份,都想办法解决自己辖区的代食品问题呢,至于别的辖区,谁也帮不了谁。

周全胜最近忙的焦头烂额呢,一把手挂帅,周全胜也是副手,他主管工业,责任重大,特别是秋收之后,城里没有得到想象的上交,城里的粮食显得更加紧张,他和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比较忙了,要发现那里的粮食有富余,马上组织运输队去买粮食。

关键是要组建代食品的工人,这个就是周全胜亲自主抓的,所有能制造食品的东西都拉到食品厂来制造食品。

制造的代食品出来,周全胜还要带头吃,周全胜吃了之后,突然觉得自己的肚子不饿了,一点没有自己想象的饿,他那时候只想一件事情,少苦怎么还不回来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